崂山茶排名退至鲁茶第三 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占优势

来源:半岛都市报2021-10-19 13:37:39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南茶北引”以来,崂山作为“海上名山第一”,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赋予崂山茶别具一格的韵味。几十年来,在茶界享有“江北第一名茶”盛名的崂山茶,不仅成为青岛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金叶”。

然而,在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崂山茶不仅被省内的日照绿茶、沂蒙绿茶赶超,还面临着难以走出青岛本地等困境。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相关区市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前不久,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正式成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青岛茶”有望进一步擦亮品牌、做大做强。

崂山茶排名退至鲁茶第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岛、日照、临沂不仅成了山东省内产茶大市,崂山茶、日照绿茶、沂蒙绿茶三大鲁茶品牌之间的竞争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显示,十多年来,崂山茶的位次发生较大变动。

在2010年发布的榜单上,崂山茶排名第50名,日照绿茶位于第56位。据媒体报道,2012年日照绿茶的排名赶超崂山茶,此后差距越来越大:崂山茶2010年的品牌价值为4.2亿元,2019年增长至12.21亿元;日照绿茶2010年的品牌价值为3.3亿元,2019年增长至17.06亿元。在2019年发布的榜单上,日照绿茶位居第47位,崂山茶位居第65位,沂蒙绿茶位居第69位。2020年,日照绿茶位居第45位,崂山茶位居第63位,沂蒙绿茶位居第67位。2021年,日照绿茶、沂蒙绿茶位居第50位、第65位,崂山茶位居第69位。

“遥想当年,日照绿茶的名气赶不上崂山茶。多年过去,人家不仅遥遥领先,连原先排名更靠后的沂蒙绿茶也跑到崂山茶前面去了。”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会长纪文尚感慨,如今台绿茶、长清茶等其他鲁茶品牌也在迅速崛起,“对青岛茶来说,竞争形势颇为严峻,希望引起从业者的重视。”

吕军峰是城阳区润东茶都茶叶市场总经理,他经常前往济南、潍坊等地的茶叶市场,发现外地卖崂山茶的店比较少,而卖日照绿茶的店非常多。

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占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崂山茶不断被赶超的背后,折射出青岛茶产业存在一些“短板”。

首当其冲的是,种植面积、产值等指标与其他产茶大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青岛茶园总面积11万亩、干茶年产量3000多吨。其中,崂山区崂山茶种植面积两万余亩,年产量1500余吨,年产值5亿元。

数据显示,日照茶生产涉及38个乡镇、760个村,从业人员30余万人,茶园总面积达28.6万亩,年产干毛茶1.77万吨,总产值32亿元。记者查询发现,日照茶园发展迅速,以岚山区为例,仅2020年新发展茶园面积就达6000亩。

纪文尚介绍,每年他都要前往南方产茶大省考察茶叶加工技术,那里的产茶区家家户户种茶,漫山遍野的茶园连绵不绝。去年,他被派到贵州安顺开展帮扶工作,当地一个镇的茶园面积就多达几万亩。相比之下,最几年青岛茶园面积与产量均没有太大变化,“规模上不去,直接制约了青岛茶发展。”

相关专家曾表示,因产量有限,真正高品质的崂山茶都消费在本地市场,很难走出去,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影响有限,“产量受到限制,而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这就给一些商贩提供了以外地低价茶冒充崂山茶销售的空隙,严重影响崂山茶的信誉。”

“好喝不好看”品质待提升

青岛众品鑫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信智介绍,该公司年产崂山茶6万~7万斤,但超过90%在青岛本地销售。“受地理环境制约,崂山的茶园都比较分散,即使是龙头茶企,拥有的茶园面积也不大。”徐信智前些年牵头联合146户茶农成立茶叶合作社,涉及茶园225亩,“未来,借助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的积极推动,茶园面积有望扩充到超过3000亩,也希望有更多的茶叶生产企业加入进来。”

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纪文尚经常前往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参加茶文化交流活动,而不少茶圈人士对青岛茶的评价令他尴尬。

“他们承认青岛茶具备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等特点,但也指出存在外形上不去、很难出精品等不足。”用纪文尚的话来说,就是品质粗枝大叶“好喝不好看”。

崂山区王哥庄一位居民则表达了另外一个担忧,目前在当地一些村庄,崂山茶种植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以我所在的地方,几百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但种茶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愿意留在这里种茶的年轻人很少。”这位居民分析,种茶不仅辛苦而且收入有限,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上班,所以他身边的茶农大多数是50岁以上。

重金推动崂山茶“走出去”

事实上,崂山茶面临的发展困境,也引起了崂山区的高度重视。今年7月份,崂山区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发布《崂山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六大行动,“十四五”期间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推动崂山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品种培优改良、实行崂山茶数字化管理、推进标准体系构建、支持发展茶产业创新团队、鼓励茶产业人才培育等行动,把该区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精品茶产区。

针对小、散、乱问题,崂山区提出大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组建茶产业联盟,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整体营销,打造农户、商户、企业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的发展体系。坚持走小而精、小而美的发展路子,力争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网红产品、知名品牌。

崂山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崂山茶绿色有机种植和加工水,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做好核心区域认证溯源,将茶文化融入崂山旅游,推动崂山茶走出去。探索推进“数字农业”实践试点,打造数字茶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公布的青岛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中,崂山茶艺礼俗成功入选。此前,崂山绿茶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叶加工企业抱团提品质

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会长纪文尚介绍,去年底,针对青岛茶面临的发展困境,他提出组建茶叶加工协会的倡议,得到全市7家知名茶叶生产和销售单位的积极响应。今年9月1日,38家本地茶叶加工、销售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经过投票选举等流程,产生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第一届理事会。

纪文尚表示,当前多数茶农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茶树,茶园面积、机械化普及率与南方种植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规模化、集成化程度也较低。同时,产业链比较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茶饮品、茶制糕点等,导致茶叶的附加值上不去。另外,茶叶机械深加工、营销方面的人才不足,在科研方面也跟不上时代步伐。

“当前,茶叶企业小、多、乱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造成茶叶产品标准不一,各自为战而难以形成合力。”纪文尚忧心忡忡地说,目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虽然多达几百家,但年加工能力达到10吨以上的企业极少。他还认为,年来青岛虽然涌现出几家规模较大的茶加工企业,在创名牌和产品营销方面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能够引领销售趋势的龙头企业不多。

纪文尚表示,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成立后,首先将尽快开展技能培训,把全市的制茶技能水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当务之急。经过前期积极沟通对接,协会已经与国内多名制茶高手建立合作机制,将邀请他们来青岛开展培训,提升全市整体制茶水

“比如,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扁茶,我们可以通过引进高手,进一步提升加工企业的制作水。”纪文尚建议道。

纪文尚介绍,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已正式聘请崂山茶场总经理尹波、青岛少海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洁峰为首席制茶专家,聘请范生华、张回春、李群勇为指导专家。纪文尚说,这些专家来头都不小。“范生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采摘及制作传承人,张回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传承人,李群勇是全国技术能手、2020年全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另外,茶叶加工协会还将定期举行交流活动、举办制茶大赛,力争尽快把青岛制茶水和茶叶加工技术推上新台阶,培育出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制茶能手。纪文尚期待,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包括崂山茶、海青茶在内的青岛茶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小而精”之路。

崂山茶能否进一步“扩围”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匡新曾建议,将崂山绿茶地理产品保护区域范围由崂山区王哥庄、沙子口、金家岭、中韩、北宅5个街道办事处扩展为整个青岛市。根据他的建议,青岛市茶区均属于崂山山脉,把全市茶园规划为三大产区,即以崂山区为核心产区,即墨区、城阳区茶园为二类保护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度市和莱西市茶园为三类保护区。他认为,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利于提高崂山绿茶的产量,解决崂山茶产量低、难以大规模发展的劣势,通过授权更多正规茶叶企业使用“崂山绿茶”地理标志,打击以南方茶充当崂山茶的行为,维护茶叶企业和茶农利益,实现崂山茶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青岛市茶叶加工协会会长纪文尚建议,面对当前存在的困境,打造一个西到西海岸新区海青镇、东到即墨区凤城的青岛茶产业带,从产量上提供充足的供应。

豹云峰茶叶店负责人唐秀云认为,崂山茶要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就应该继续进一步加大“南茶北引”力度,从南方引进更多的优质茶树品种。比如,黄金芽、安吉白、金观音、金牡丹等南方优质茶树,它们的附加值比较高,可为茶农带来可观的收益,但这需要科研人员等多方共同努力。

挖掘崂山茶,打造文化IP

青年导演、天道影视创始人张东伟既是一名资深影视从业人员,也是一名茶叶爱好者。工作之余,他经常深入崂山乡间地头,拍摄大量展现茶园风光、采茶、制茶等内容的小视频,甚至还根据个人所思所感创作了不少关于茶道的文章。

“崂山地处北纬3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这里一年四季云雾缭绕,置身此地仿佛踏入人间仙境。在这样一个‘仙气十足’的地方长出来的茶叶,品质自然不同凡响。”虽然不是青岛本地人,但张东伟对崂山茶的爱好如痴如醉。

针对崂山茶的发展,张东伟认为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比如,崂山茶虽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实际从一些公开资料来看,崂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另外,崂山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因此,崂山茶和崂山文化可以更深入地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最终打造成文化IP。“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加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崂山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张东伟建议道。

张东伟认为,崂山茶除了要走精品路线,还应该进一步做好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的乡村游爱好者走进茶园、体验茶文化。此外,在茶叶礼品的包装上,还应该进一步追求创新,“让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崂山茶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数据化管理产业,宣传要跟上

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茶文化课老师李莲心来自韩国,她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茶,并且多次出任茶博会斗茶大赛裁判。

在李莲心看来,青岛茶之所以面临发展难题,主要包括四个原因。一是历史短暂,青岛茶因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后开始引种,所以知名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产量不多,由于生产茶叶的规模不大,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在供应方面存在短板;三是宣传不够,在茶叶的营销、科研方面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此外,从种茶、制茶、营销等方面来说,还没有形成集成化管理,也没有实现统一的规范化。

对于青岛茶产业,李莲心认为,首先需要数据化,例如在种茶面积、茶树种类、生产规模、营销方法和方向等,需要整体的集中管理和调整。其次,也需要通过各个机构、茶叶协会等,积极研究开发,并大力推广宣传青岛茶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提档升级,走出特色之路

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团队科技成果丰硕,为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广大茶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去年,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张新富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山东优质红茶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筛选出山东红茶适制品种,发明了“南繁北育”茶树扦插方法,建立红茶优质生产配套栽培技术,创新集成红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建立完备的加工技术体系,实现山东优质红茶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目前,项目成果正在进一步开展技术转化、示范与推广工作。

作为资深茶学专家,张新富副教授正在主持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引导专项项目“山东高品质红茶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本项目运用课题组创建的高品质红茶生产技术体系,进行技术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他分析指出,崂山茶种植面积有限,些年来出现品种老化、栽培技术不科学、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造成品质下降,导致难以真正走出青岛、走向全国市场。

在张新富副院长看来,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崂山茶发展应在品质方面尽快实现提档升级,应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充分利用纬度高、沿海气候、崂山优良的土壤环境等优势,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与品牌运作模式创新,打造江北名茶,形成高端精品茶区,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成海)

推荐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